“這是無人機自主巡檢系統,它可以每天定時對平陸運河(欽江)入海段——茅尾海區域紅樹林、海水養殖區自主巡航監測監控,利用人工智能識別技術能快速識別出紅樹林變化和生態破壞問題,及時進行預警……”3月2日,在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現場,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彭小燕正在給來自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廣西大學、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欽州市生態環境局、防城港市生態環境局等單位的領導、專家進行講解介紹。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領導、專家們有序對基地的無人機智能基站、海漂垃圾在線監控、塔式高光譜掃描監測系統、無人化智慧水站、水質在線監測儀器進行參觀,詳細了解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的功能以及運行情況。
專家們現場觀摩無人機智能基站
為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總要求,服務平陸運河綠色工程建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的部署下,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于2024年在平陸運河入海段完成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一期工程建設,二期工程建設將于2025年開展。該基地的建設,不僅為平陸運河綠色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也是落實《深化粵桂生態環境領域協作合作協議》、推動粵桂區域創新和深度合作的標桿。基地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周成虎研究團隊以及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3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雙飛、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陳亮、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楊凱共同為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粵桂合作示范基地揭牌,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正式投入運行。
周成虎院士(左二)、王雙飛院士(左三)、陳亮廳長(左一)、楊凱副主任(左四)共同為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揭牌
“海洋監測工作受天氣影響非常大,傳統的手工監測布設點位少、采樣頻次低,難以高效支撐近岸海域的環境保護工作,于是我們加強對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技術的科研攻關,解決智能監測中的關鍵性問題,加快監測數智化轉型。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是首個在一個站點實現生態環境天空地海立體式、全方位、多要素、智能化監測的亮點工程,”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藍文陸向前來參觀的領導、專家介紹道,“基地集智慧水質監測預警和評估、紅樹林及其生境自動觀測、海漂垃圾自動監測、海水養殖活動監控、濱海濕地及其他重要生物多樣性監測六大功能為一體,可以實現對平陸運河入海口-茅尾海的環境質量、生物生態及入海污染源等進行持續性的在線自動觀測和監控”。
據悉,茅尾海位于平陸運河的入海口,是牡蠣資源種質保留地和國家海洋公園,也是自治區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其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健康,對運河沿線及周邊區域的生態平衡、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都至關重要。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的建成運行,將為平陸運河綠色工程建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裝上“智慧監控眼”,可以實時反映平陸運河入海口附近的生態環境質量、紅樹林生態狀況和生產活動狀況,增強對平陸運河建設運行及周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控力度,及時反饋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作措施的成效并支撐上述措施及時優化調整,助力平陸運河綠色工程建設,保障北部灣生態環境安全和向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西工作論述的重要要求,圍繞廣西“人工智能+”行動和廣西生態環保“116620”工程,創新求變,向海圖強,不斷推進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技術在重點海灣專項調查、水產養殖面源排查、海洋垃圾監測、紅樹林生態調查、水質自動監測、海洋自然保護地和濱海濕地調查中的應用,實現北部灣生態環境全方位、多尺度、多手段的綜合監測和多源數據的集成融合,積極探索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和數智化轉型,為廣西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決策、建立陸海協同的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助力美麗廣西建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新篇章。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