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生活中的污染物,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二氧化硫、一氧化氮、PM2.5、汞及鎘重金屬污染等,然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新污染物不僅種類繁多,來源廣泛,風險比較隱蔽,而且危害比較重,治理難度大,對此,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對新污染物治理做出系列重要部署。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明確了“篩、評、控”和“禁、減、治”的總體工作思路。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認真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的部署要求,積極拓展新污染物監測研究,先后開展了海洋微塑料、類固醇激素、抗生素、全氟化合物、六溴環十二烷、烷基酚化合物等新污染物監測工作,并取得了重要進展。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海洋環境中的類固醇激素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國科學院1區Top、IF=12.2),論文題目為“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sources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steroid hormones in Fangchenggang Bay, South China Sea: Significant impacts of rivers and domestic sewage entering the sea”。
環境中的類固醇激素是一類典型的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它作為一種新型污染物,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環境中類固醇激素極低的濃度就可對生物體造成生殖、神經和免疫系統影響。研究團隊圍繞北部灣海域環境中的類固醇激素污染與影響,深入開展了《北海沿岸入海類固醇激素來源和歸趨研究》、《環境激素與微塑料對海洋貝類聯合毒性及健康風險監測技術研發》等課題研究,攻克提取溶劑優化配比和固相萃取填料等技術難題,建立了海水、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等不同環境介質中類固醇激素檢測方法,實現了同時提取雄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和皮質醇激素的技術突破,并利用該項技術開展研究,揭示了北部灣近岸海域水體和沉積物介質中類固醇激素的含量水平、組分結構、分布特征、潛在來源及生態風險,發現入海河流和沿海生活污水對近岸海域類固醇激素的污染特征與生態風險有著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對新污染物進行實驗分析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圍繞新污染物監測技術研發、環境賦存狀況、環境行為和生態風險等問題強化科研攻關,先后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發布相關論文8篇,制定《海水 類固醇激素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海洋沉積物 類固醇激素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海洋生物體 類固醇激素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3項團體標準并頒布實施,填補了我國海洋環境類固醇激素監測方法標準的空白,為摸清海水、沉積物、生物體中類固醇激素中的污染特征和生態風險評估提供監測手段。
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還不斷加強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建設,積極探索新污染物分析監測方法,目前實驗室已具備6大類39項新污染物資質能力,涵蓋海水、海洋沉積物、海洋生物體三大類共計百余種監測方法,并著力構建覆蓋廣西河口、近岸乃至北部灣近海海域的新污染物監測網絡,拓展監測領域和監測指標,完善新污染物監測技術體系,摸清廣西海洋環境中新污染物底數,助力北部灣新污染物治理。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