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上午10:00,廣西獲全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新聞發布會在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三樓多功能廳召開,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竑,南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科峰、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龍杏華、北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龍起云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廣西獲全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新聞發布會
時間: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 上午10:00
地點: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三樓多功能廳(廣西南寧市佛子嶺路16號)
出席人員:
陳 ?竑??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徐科峰??南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龍杏華??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龍起云??北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主持人:
潘國堯??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
潘國堯:
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歡迎出席廣西獲全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新聞發布會。為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廣西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保護和建設的相關情況,今天我們邀請到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竑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有關情況,并請南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科峰先生,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龍杏華先生,北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龍起云先生回答記者的提問。??
首先請陳竑先生作介紹。
陳竑: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和媒體朋友們見面,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廣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廣西建設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有關情況。
近期,廣西桂林靈渠、北海潿洲島分別入選全國第三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之前,南寧那考河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桂林漓江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北海銀灘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北海潿洲島還入選了全國首批“和美海島”。
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突出“美”的導向,是美麗中國建設在水環境領域的重要載體,是生態為民的具體行動。我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殷切囑托,一體推進“美麗系列”建設,持續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主要做法是: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廣西篇章。廣西生態環境獨具特色,“山清水秀生態美”是廣西的金字招牌,“氣候宜人”是廣西的天然優勢,“物種豐富”是廣西的天然寶藏,“長壽福地”是廣西的亮麗名片。2024年,美麗廣西建設開啟了新的篇章,取得振奮人心的成績。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并保持全國前列。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7.1%,位居全國第6;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2%以上,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表水水質排名中,廣西有6個市躋身前10名,8個市進入全國前30,柳州市連續5年保持第1;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92.9%;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連續兩年獲評國家優秀等次。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2021年以來累計發現動植物新種385種,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位居全國第三。八桂大地萬物競生,海陸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生機勃勃、多姿多彩。
全域推進建設“人水和諧”美麗河湖。廣西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有大大小小河流1.8萬多條,境內有19個湖泊,4556座水庫。近年來,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加快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區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十四五”以來,廣西112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都達到98.2%以上,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均為0。美麗河湖建設制度體系逐步確立。根據生態環境部要求,有序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今年將印發實施《廣西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工作方案》,明確廣西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清單、目標、行動方案、評價指標等。按照“河湖統領、流域統籌、市級落實”指導各市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梯次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鼓勵市縣編制地方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實施方案,把群眾身邊小微水體納入管控范圍,加大保護治理力度,讓群眾“推窗見綠、開門見景”。美麗河湖建設試點示范帶動。印發實施《廣西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方案》,充分發揮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示范引領作用,調動流域治理積極性。積極參加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評選,桂林漓江、南寧那考河、桂林靈渠等3個案例成功入選,成為全國河湖保護示范樣板。召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現場推進會,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營造美麗河湖建設良好氛圍。
全力推進建設“人海和諧”美麗海灣。廣西瀕臨北部灣,管轄海域面積約6718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639.20公里、海島643個,海灣(灣區)13個,擁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近年來,廣西以灣長制為抓手,多措并舉建設美麗海灣。強化系統謀劃,出臺實施《廣西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實施方案》,統籌北海銀灘、潿洲島、防城港西灣、北侖河口—珍珠灣以及欽州三娘灣5個美麗海灣建設,明確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并納入灣長制工作統籌推進。強化精準引導。開展13個海灣精細化調查,摸清海水水質、海洋生物生態、濱海濕地等海灣生態環境基礎狀況,為美麗海灣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聯合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開展美麗海灣建設幫扶行動。對標對表美麗海灣建設基本要求、成效評價方法,組織開展美麗海灣建設自評價工作,查問題,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強化智慧監管。建設美麗海灣“生態云”海洋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海灣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各類環境風險源實現精細化、數字化、可視化和智慧化監管,成功入選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生態文明分論壇典型應用案例。強化組織保障。劃分海灣管控單元,明確灣長責任,將美麗海灣建設納入自治區灣長制年度任務清單,推動美麗海灣建設落實到位。廣西美麗海灣建設有力推動高顏值的“碧海銀灘”轉化為高價值的“金山銀山”。以北海市為例,2024年北海銀灘實現旅游消費約296億元,同比增長29.55%;北海潿洲島旅游消費約64億元,同比增長37.43%。
下一步,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西工作論述的重要要求,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錨定美麗廣西建設目標任務,堅持實干為要、創新為魂、用業績說話、讓人民評價,以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等“美麗系列”建設為抓手,守護好八桂大地藍天碧水凈土,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廣西生態篇章。
潘國堯:
感謝陳竑先生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有問題的請舉手。
科技日報廣西記者站記者:請介紹一下那考河治理成效及對南寧城市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謝謝。
徐科峰:
感謝您的提問。那考河是南寧市18條城市內河之一竹排江的支流,全長6.35公里,具有重要的城市水系生態價值。90年代以來,由于城鎮化及上游養殖業快速發展,那考河遭受了嚴重污染,流域水質常年劣Ⅴ類,河道行洪不暢,區域飽受內澇之苦,生態功能逐步喪失。2015年,南寧市實施那考河綜合治理項目,以人水和諧為根本目標,將“全流域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做好生態修復和控源截污“加減法”,實現了從黑臭水體到美麗河湖的華麗轉身。水質從原來劣V類提升至主要指標達到Ⅲ類,流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近年來,新增的水生動植物、飛禽鳥類共38種,生物多樣性得到了顯著恢復。那考河在2023年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這一成績標志著南寧市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進展,也為南寧的城市發展帶來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一是樹立了水環境治理典范。那考河流域治理摒棄了傳統的分段治理方法,采取全流域綜合治理,實現“廠網河”一體化管理,系統解決流域水環境問題。項目先后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8項國家級榮譽,吸引了1486批次超過3.6萬人次國內外考察團前來參觀學習,進一步提升了南寧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在那考河治理模式和理念的帶動下,南寧市先后在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朝陽溪等內河復制升級了“那考河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與運營,采用“斷面考核、按效付費”機制,確保城市內河長治久清,政府從“建設者”轉變為“管理者”,實現了與企業的雙贏。
二是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質。那考河濕地公園的建設,融入了壯鄉“那”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觀,建成健身廣場2處、健身步道約1.5公里,打造了一個集生態、休閑、娛樂和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綠色空間。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周邊配套設施的完善,形成了一個高樓林立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宜居社區,為南寧增添了一張“綠色名片”。在那考河的示范作用下,南寧市已建成21個濱水公園,綠化面積約780公頃,配套親水步道、景觀亭和體育場等設施,更多城市內河“化繭成蝶”,深受市民眷戀;百里秀美邕江英姿綻放,人民群眾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三是注入了綠色發展動能。那考河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周邊地區配套建設和商業的繁榮發展。依托那考河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流域知名度,區域內規劃建設了7大商業中心及40所學校、3座醫院、1座體育場館等設施,推動了土地增值和經濟生態化發展。成功治理后的那考河吸引了大量游客,項目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量達238萬人次,吸引了400家實體店約49000人在周邊工作生活,預計每年創造9000個就業崗位,增加稅收約1.3億元。
四是實現了生態文明共建共享。那考河的成功治理激發了廣大市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熱情,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建設保護美麗河湖的良好氛圍。興寧區人大常委會設立了那考河生態環境議事室,搭建了人大代表、基層干部、社區居民、環保志愿者共商共治的平臺。通過“周周巡河議事隊”“環保媽媽志愿服務隊”等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巡河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多居民和志愿者自發加入那考河保護行動,既是美麗河湖建設成果的受益者,亦是美麗河湖保護的踐行者、護航者、傳播者。
那考河獲評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是對南寧市生態文明建設成績的高度肯定,更是對南寧市持續追求綠色發展的強大激勵。南寧市將以此為契機,協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積極探索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的新路徑,推動河湖長效管護與示范創建引領,促進河湖建設與城市品質提升深度融合,努力構建一個人水和諧、綠色發展、民生幸福的美麗南寧,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謝謝!
南寧晚報記者:請問桂林漓江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對桂林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謝謝。
龍杏華:
感謝您的提問。桂林漓江于2022年1月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這一榮譽不僅是對桂林長期以來保護漓江、保護桂林山水所付出努力的肯定,更進一步推動了“美麗漓江”向“美麗桂林”“美麗經濟”轉變。具體體現在:
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推動漓江從“線性治理”向“協同治理”轉變。一是推動實施最嚴格保護制度。出臺《桂林市漓江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10部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制定《關于加強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健全保護漓江的保障體系。二是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能力建設。遷移漓江核心景區跨江電纜和通訊線纜25處,破除“蜘蛛網”,實現“無線美”。建成數字漓江5G融合生態保護利用綜合平臺,新開發“數字漓江—人大監督”工作小程序,探索漓江保護智慧化新模式。漓江保護經驗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中央改革辦宣傳推廣,漓江保護成果在第六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主題邊會上全面推介,漓江山水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國際名片”。三是推動營造全民守護漓江的良好氛圍。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漓江的4月25日定為每年的漓江保護日,連續三年舉辦“4·25漓江保護日”系列活動。在全國地級市中首創發布《漓江生態環境質量報告》《漓江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報告》,漓江干流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漓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連續三年被評為最高等級——優。
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推動桂林從“一江之治”向“生態之治”蛻變。一是推動創新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常態化開展“兩個保護”專項監督,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和執法體系,全面落實河(湖)長、林長、田長制,成立桂林山水保護研究院、生態保護志愿服務組織等,構建起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保護新格局。二是推動漓江流域綜合治理。實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8.82萬公頃。桂林喀斯特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地,桂林市成為全區首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自然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三是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一些野生動植物新物種在桂林頻頻被發現,桂林漓江沿岸發現植物新物種“陽朔風箏果”,全州天湖國家濕地公園發現了植物新物種“全州櫻花”,瀕危物種“中華秋沙鴨”連續8年在桂林青獅潭自然保護區越冬,曾一度宣布絕跡的“彩鹮(huán)”首次現身桂林會仙濕地公園。
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推動桂林從“生態保護”向“綠色發展”蝶變。一是推動打造零碳旅游示范樣板。桂林市以綠色旅游為切入點,加快建設漓江核心景區近零碳示范區,竹江碼頭、磨盤山碼頭的21個泊位均實現岸電覆蓋,1210艘漓江純電動力游覽排筏投入運營,全區首艘五星級新能源游船投入運營。二是深化拓展“兩山”轉化新路徑。深化漓江旅游票制改革,開展漓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漓江沿岸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同時,以漓江為核心引領帶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以漓江黃金水道為主軸、兩岸為雙翼的全域旅游發展新局面。陽朔遇龍河、雁山成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024年桂林市接待游客總人數達到1.52億人次,相較于2021年實現了24.59%的增長。同時,旅游總收入達到1890億元,相較于2021年實現了25.91%的增長。三是更加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綠色工廠12個,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累計入庫EOD項目10個、總投資160.99億元,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勝勢。
謝謝大家!
廣西廣播電視臺930記者:廣西現有的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均位于北海市,能否請北海市政府介紹一下北海市在美麗海灣建設和保護方面的成功經驗。謝謝。
龍起云:
感謝記者的提問。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北海市時指出“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區域建設好”。近年來,北海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厚植生態優勢,實施“生態立市”,全面推行和深化“灣長制”改革,構建了陸海統籌、河海兼顧、上下聯動、協同共治的環境治理新模式,扎實推進高品質美麗海灣建設,不斷拓寬高顏值“碧海銀沙”向高價值“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藍天白云,碧海銀沙,所有關于大海的美好想象,都可以在這里找見。
一是完善地方海洋法治體系,打造陸海共治新格局。創新制定實施《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北海市沿海沙灘保護條例》《北海市紅樹林保護條例(草案)》等涉及沙灘、海島、礦產、紅樹林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劃定海岸線300米控制線,制定控制線內禁止新建非公用永久性建筑、禁止填海侵占沙灘和紅樹林的“鐵規禁令”;率先設立海洋監管綜合執法指揮中心,構建“1個中心、15個平臺、17支隊伍、多部門協作”的海洋監管綜合執法指揮體系,強化“海上查、天上巡、岸上堵、陸上截”立體化海洋聯動防控機制,以法治手段為海洋生態保護設禁區劃紅線增底氣。
二是構建污染源頭治理機制,打造水清灘凈新岸線。“以點帶面”開展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綜合治理,核查入海入河排污口1277個并以此為節點逆向溯源,排查河流720公里,以流域區域環境為展示面,重點整治馮家江流域雨污直排口,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農村污水處理站,完善南康江沿岸鄉鎮、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消除沿線污染源,實現全部沿岸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建立健全“海上環衛”制度,重點對漁港、沿海存彎河道、海灘景區等易存集海灘垃圾區域實施全方位監控和集中整治,實現岸灘和海灘垃圾治理常態化;打造全國首個“零廢棄”海島,在潿洲島推行“凈灘+限塑”機制,構建覆蓋全島的集環衛保潔、綠化管護、垃圾分類、海域清潔于一體的“海島管家”服務鏈條,在污染環境上做減法、資源循環利用上做加法,推動海洋生態持續向好。
三是創新生態修復管護模式,打造魚鷗翔集新生態。率先實施紅樹林資源立體化管理,橫向劃分22個紅樹林區域網格,縱向建立市、縣、鄉、村的四級管理層級,將紅樹林資源保護管理納入領導干部使用考核評價,出臺紅樹林巡護檢查制度、破壞紅樹林資源行為舉報制度,開展“海、陸、空”一體化管護,紅樹林生態保護工作機制持續深化完善;厚植“綠色家底”,強化自然恢復和生態修復,修復潿洲島防風林103.64公頃,修復珊瑚礁28.4公頃,陸海統籌馮家江流域河流—河口—海灣濱海濕地整體修復,多舉措構建海岸帶保護治理新體系。
四是建立親海增綠惠民機制,打造美麗海灣新顏值。堅持還海于民、還灘于民,啟動廉州灣大道建設,開展“十里銀灘”改造提升“6+N”工程,實施銀灘中區咸田港“退港還灘”,修復沙灘岸線3.3千米,形成沙灘面積16.72萬平方米,退堤、退陸還海面積4.04萬平方米;完善潿洲島基礎設施,建成全國最大的珊瑚礁公益科普館,南灣鱷魚山景區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新“紅樹林+”多業態反哺惠民新模式,開展“紅樹林”生態文明趕海、親子游、研學營等活動,持續激活旅游經濟,不斷提升公眾親海空間和親海體驗。謝謝!
廣西法治日報記者:桂林靈渠入選“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它為什么能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龍杏華:
感謝您的提問。桂林靈渠成功入選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成為繼桂林漓江之后,桂林第二條獲此殊榮的河流,也為桂林山水保護工作增添了新的榮譽。桂林靈渠能夠成功入選“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桂林靈渠是一條共建共享的生態之河。桂林致力于探索歷史遺產保護協同環境可持續利用的治水新模式,出臺《桂林市靈渠保護條例》,制定《靈渠保護規劃》《靈渠保護管理規劃》等政策文件,指導靈渠有序保護與開發。實施系統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投資1.29億元開展靈渠護堤固岸工程,修復堤岸16.9公里,覆蓋面積達69.86公頃;投資5億元開展渠道修繕工程,總長46.4公里的河段得到有效治理,同時新建生態護岸超過60公里,靈渠自然岸線率達98%以上。累計投資2.4億元實施靈渠補水工程,保障渠道基本生態用水和靈渠南渠12.5公里河段的全年通航能力。加大生活污水處理力度,編制《興安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投資1750余萬元在靈渠流域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7套;推進縣城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投資1.49億元新建雨污分流管網。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覆蓋應用面積達6萬畝。
桂林靈渠是一條彰顯文明的美麗之河。靈渠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連接湘江與漓江,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我們通過深入挖掘并創造性地發展“湘風漓韻”文化資源,進一步展現靈渠深厚的文化底蘊,彰顯靈渠“活態遺產”的非凡價值,開辟出一條人文與生態和諧共生的全新發展道路。成立靈渠博物院,全面加強靈渠水利、軍事、交通等歷史功能價值研究。建設湘漓秦漢文化特色主題城鎮、華江生態特色主題小鎮、溶江三花特色小鎮等特色小鎮,形成靈渠文化旅游示范帶。挖掘靈渠文化資源,完成以秦文化為主題的秦始皇銅像廣場、馬援廣場、秦兵廣場等工程,豐富與延伸靈渠的歷史文化內容。桂林市和靈渠博物院獲得2026年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
桂林靈渠是一條充滿希望的幸福之河。桂林創新旅游模式,巧妙融合靈渠水利技術與秦漢文化精髓,開創性推動靈渠景區“旅游+生態”“旅游+水利”“旅游+農業”等多元化模式蓬勃發展。通過靈渠精湛的水利技術與靈渠博物院全面的展示功能,攜手國內眾多高校,共同建設教育基地,精心打造水利工程科普游等一系列研學精品。打造了“湘風漓韻”鄉村生態旅游區,全方位帶動靈渠葡萄現代農業示范區、靈渠秦風田園綜合體、靈江三花特色小鎮、靈渠人家歷史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全力打造全國鄉村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條以生態助推產業富民、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2024年,興安縣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消費均實現了顯著增長,接待游客1019.91萬人次,同比增長13.10%;旅游總收入103.61億元,同比增長11.84%。
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和關注。桂林將以此為契機,加強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持續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共贏道路,也希望大家繼續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工作。謝謝!
中新社廣西分社記者:請問北海市下一步是否還有美麗海灣建設的計劃?具體如何實施?謝謝。
龍起云:
感謝您的提問。美麗海灣建設是美麗中國和美麗廣西建設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十四五”以來,我們首先完成了北海市海灣劃分工作,全市共計劃分為6個海灣,分別是大風江段、廉州灣、銀灘岸段、鐵山港灣、鐵山港東岸段以及潿洲島,印發實施《北海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一灣一策”開展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構建了接續發力、梯次推進的美麗海灣建設格局。銀灘和潿洲島總結凝練形成的典型經驗模式,取得良好社會反響,為北海市的美麗海灣建設和保護工作開啟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下一步余下的4個海灣也將全面有序推進。根據每個海灣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問題,“因灣施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到2027年,美麗海灣建成率要達到50%左右;到2035年,“人海和諧”美麗海灣基本建成。
一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海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布局和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陸海統籌、系統治理。重視河海兼顧、以海定陸、精準施策、重點突破,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系統謀劃陸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等目標任務,強化從源頭至末端的全鏈條治理。
三是堅持生態保護、科學修復。結合美麗海灣建設、海灣精細化調查等工作,高質量推進“十四五”海灣生態保護修復任務措施,通過全方位、全海域、全過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依法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推動關鍵區域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提升。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共治共享。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秉持“綠色生態、親海臨海”的發展理念,圍繞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著力解決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海洋生態環境的需求。
五是堅持公眾參與、社會監督。依靠人民、群策群力,拓展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的常態化平臺和渠道,引導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謝謝!
潘國堯:
感謝4位發布人的回答,由于時間關系,答記者問到此結束。如果記者朋友還有其他問題需要了解,請會后與相關單位溝通采訪。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件下載:
關聯文件:
相關鏈接: